趙氏之先、與秦共祖。至中衍、一為帝大戊御。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、而命其一子曰惡來、事紂、為周所殺、其後為秦。惡來弟曰季勝、其後為趙。
一正義。中音仲。
季勝生孟增。孟增幸於周成王、是為宅皋狼。一皋狼生衡父、衡父生造父。造父幸於周繆王。造父取驥之乘匹、二與桃林三盜驪、驊騮、綠耳、獻之繆王。繆王使造父御、西巡狩、見西王母、四樂之忘歸。而徐偃王反、五繆王日馳千里馬、攻徐偃王、六大破之。乃賜造父以趙城、七由此為趙氏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或云皋狼地名、在西河。」 索隱。按。如此說、是名孟增號宅皋狼。而徐廣云「或曰皋狼地名、在西河」。按地理志、皋狼是西河郡之縣名、蓋孟增幸於周成王、成王居之於皋狼、故云皋狼。
二索隱。言造父取八駿、品其色、齊其力、使馴調也。並四曰乘、並兩曰匹。 正義。乘、食證反。並四曰乘、兩曰匹。取八駿品其力、使均馴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桃林在陝州桃林縣、西至潼關、皆為桃林塞地。山海經云夸父之山、北有林焉、名曰桃林、廣闊三百里、中多馬、造父於此得驊騮、騄耳之乘獻周穆王也。」
四索隱。穆天子傳曰「穆王與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、作歌」、是樂而忘歸也。譙周不信此事、而云「余常聞之、代俗以東西陰陽所出入、宗其神、謂之王父母。或曰地名、在西域、有何見乎」。
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大徐城在泗州徐城縣北三十里、古之徐國也。博物志云。『徐君宮人娠、生卵、以為不祥、棄於水濱。孤獨母有犬名鵠倉、銜所棄卵以歸、覆煖之、遂成小兒、生偃王。故宮人聞之、更收養之。及長、襲為徐君。後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、實黃龍也。鵠倉或名后倉也』。」
六索隱。譙周曰。「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、去周穆王遠矣。且王者行有周衞、豈聞亂而獨長驅日行千里乎。」並言此事非實也。
七正義。晉州趙城縣卽造父邑也。
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、曰公仲、周宣王時伐戎、為御。及千畝戰、一奄父脫宣王。奄父生叔帶。叔帶之時、周幽王無道、去周如晉、事晉文侯、始建趙氏于晉國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千畝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也。」
自叔帶以下、趙宗益興、五世而(生)〔至〕趙夙。
趙夙、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、魏、耿、而趙夙為將伐霍。霍公求奔齊。一晉大旱、卜之、曰「霍太山為祟」。使趙夙召霍君於齊、復之、以奉霍太山之祀、晉復穰。晉獻公賜趙夙耿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求、一作『來』。」
二索隱。杜預曰。「耿、今河東皮氏縣耿鄕是。」
夙生共孟、當魯閔公之元年也。共孟生趙衰、字子餘。一
一索隱。系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趙夙、夙生成季衰、衰生宣孟盾。左傳云衰、趙夙弟。而此系家云共孟生衰、譙周亦以此為誤耳。
趙衰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、莫吉。卜事公子重耳、吉、卽事重耳。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、趙衰從。翟伐廧咎如、得二女、翟以其少女妻重耳、長女妻趙衰而生盾。初、重耳在晉時、趙衰妻亦生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。趙衰從重耳出亡、凡十九年、得反國。重耳為晉文公、趙衰為原大夫、居原、任國政。一文公所以反國及霸、多趙衰計策、語在晉事中。
一索隱。系本云。「成季徙原。」宋忠云。「今鴈門原平縣也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原平故城、漢原平縣也、在代州崞縣南三十五里。」崞音郭。按。宋忠說非也。括地志云。「故原城在懷州濟原縣西北二里。左傳云襄王以原賜晉文公、原不服、文公伐原以示信、原降、以趙衰為原大夫、卽此也。原本周畿內邑也。」
趙衰旣反晉、晉之妻固要迎翟妻、而以其子盾為適嗣、晉妻三子皆下事之。晉襄公之六年、而趙衰卒、謚為成季。
趙盾代成季任國政二年而晉襄公卒、太子夷皋年少。盾為國多難、欲立襄公弟雍。雍時在秦、使使迎之。太子母一日夜啼泣、頓首謂趙盾曰。「先君何罪、釋其適子而更求君。」趙盾患之、恐其宗與大夫襲誅之、迺遂立太子、是為靈公、發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。靈公旣立、趙盾益專國政。
一索隱。穆嬴也。
靈公立十四年、益驕。趙盾驟諫、靈公弗聽。及食熊蹯、胹不熟、殺宰人、持其尸出、趙盾見之。靈公由此懼、欲殺盾。盾素仁愛人、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扞救盾、盾以得亡。未出境、而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黑臀、是為成公。趙盾復反、任國政。君子譏盾「為正卿、亡不出境、反不討賊」孫守真按。逃亡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反=返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、故太史書曰「趙盾弒其君」。晉景公一時而趙盾卒、謚為宣孟、子朔嗣。
一索隱。成公之子、名據。
趙朔、晉景公之三年、朔為晉將下軍救鄭、與楚莊王戰河上。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。
晉景公之三年、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。一初、趙盾在時、夢見叔帶持要而哭、甚悲。已而笑、拊手且歌。孫守真按。拊=扑(撲)=拚=拍、字形結構換聲符耳。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·雙聲通假。盾卜之、兆絕而後好。趙史援占之、曰。「此夢甚惡、非君之身、乃君之子、然亦君之咎。至孫、趙將世益衰。」屠岸賈者、始有寵於靈公、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、將作難、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、遍告諸將曰。「盾雖不知、猶為賊首。以臣弒君、子孫在朝、何以懲辠。請誅之。」韓厥曰。「靈公遇賊、趙盾在外、吾先君以為無罪、故不誅。今諸君將誅其後、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。妄誅謂之亂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、是無君也。」屠岸賈不聽。韓厥告趙朔趣亡。朔不肯、曰。「子必不絕趙祀、朔死不恨。」韓厥許諾、稱疾不出。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、殺趙朔、趙同、趙括、趙嬰齊、皆滅其族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按年表、救鄭及誅滅、皆景公三年。」
趙朔妻成公姊、有遺腹、走公宮匿。趙朔客曰公孫杵臼、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。「胡不死。」程嬰曰。「朔之婦有遺腹、若幸而男、吾奉之。卽女也、吾徐死耳。」居無何、而朔婦免身、生男。屠岸賈聞之、索於宮中。夫人置兒絝中、祝曰。「趙宗滅乎、若號。卽不滅、若無聲。」及索、兒竟無聲。已脫、程嬰謂公孫杵臼曰。「今一索不得、後必且復索之、柰何。」公孫杵臼曰。「立孤與死孰難。」程嬰曰。「死易、立孤難耳。」公孫杵臼曰。「趙氏先君遇子厚、子彊為其難者、吾為其易者、請先死。」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、衣以文葆、一匿山中。程嬰出、謬謂諸將軍曰。「嬰不肖、不能立趙孤。誰能與我千金、吾告趙氏孤處。」諸將皆喜、許之、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。杵臼謬曰。「小人哉程嬰。昔下宮之難不能死、與我謀匿趙氏孤兒、今又賣我。縱不能立、而忍賣之乎。」抱兒呼曰。「天乎天乎。趙氏孤兒何罪。請活之、獨殺杵臼可也。」諸將不許、遂殺杵臼與孤兒。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、皆喜。然趙氏眞孤乃反在、程嬰卒與俱匿山中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小兒被曰葆。」
居十五年、晉景公疾、卜之、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。景公問韓厥、厥知趙孤在、乃曰。「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、其趙氏乎。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。中衍人面鳥噣、降佐殷帝大戊、及周天子、皆有明德。下及幽厲無道、而叔帶去周適晉、事先君文侯、至于成公、世有立功、未嘗絕祀。今吾君獨滅趙宗、國人哀之、故見龜策。唯君圖之。」景公問。「趙尚有後子孫乎。」韓厥具以實告。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、召而匿之宮中。諸將入問疾、景公因韓厥之衆以脅諸將而見趙孤。趙孤名曰武。諸將不得已、乃曰。「昔下宮之難、屠岸賈為之、矯以君命、幷命羣臣。非然、孰敢作難。微君之疾、羣臣固且請立趙後。今君有命、羣臣之願也。」於是召趙武、程嬰遍拜諸將、遂反與程嬰、趙武攻屠岸賈、滅其族。復與趙武田邑如故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推次、晉復與趙武田邑、是景公之十七年也。而乃是春秋成公八年經書『晉殺其大夫趙同、趙括』、左傳於此說立趙武事者、注云『終說之耳、非此年也』。」
及趙武冠、為成人、程嬰乃辭諸大夫、謂趙武曰。「昔下宮之難、皆能死。我非不能死、我思立趙氏之後。今趙武旣立、為成人、復故位、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。」趙武啼泣頓首固請、曰。「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、而子忍去我死乎。」程嬰曰。「不可。彼以我為能成事、故先我死。今我不報、是以我事為不成。」遂自殺。趙武服齊衰三年、為之祭邑、春、秋祠之、世世勿絕。一
一集解。新序曰。「程嬰、公孫杵臼可謂信友厚士矣。嬰之自殺下報、亦過矣。」 正義。今河東趙氏祠先人、猶別舒一座祭二士矣。
趙氏復位十一年、而晉厲公殺其大夫三郤。欒書畏及、乃遂弒其君厲公、更立襄公曾孫周、一是為悼公。晉由此大夫稍彊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襄公孫也。」 索隱。晉系家襄公少子、名周。
趙武續趙宗二十七年、晉平公立。平公十二年、而趙武為正卿。十三年、吳延陵季子使於晉、曰。「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、韓宣子、魏獻子之後矣。」趙武死、謚為文子。
文子生景叔。一景叔之時、齊景公使晏嬰於晉、二晏嬰與晉叔向語。嬰曰。「齊之政後卒歸田氏。」叔向亦曰。「晉國之政將歸六卿。六卿侈矣、而吾君不能恤也。」
一索隱。系本云。「景叔名成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平公之十九年。」
趙景叔卒、生趙鞅、是為簡子。
趙簡子在位、晉頃公之九年、簡子將合諸侯戍于周。其明年、入周敬王于周、辟弟子朝之故也。
晉頃公之十二年、六卿以法誅公族祁氏、羊舌氏、分其邑為十縣、六卿各令其族為之大夫。晉公室由此益弱。
後十三年、魯賊臣陽虎來奔、趙簡子受賂、厚遇之。
趙簡子疾、五日不知人、大夫皆懼。醫扁鵲視之、出、董安于問。一扁鵲曰。「血脈治也、而何怪。在昔秦繆公嘗如此、七日而寤。寤之日、告公孫支與子輿二曰。『我之帝所甚樂。孫守真按。先抓動詞·找對詞性。之、動詞。單字想複詞。送孟浩然之廣陵之「之」。吾所以久者、適有學也。帝告我。「晉國將大亂、五世不安。其後將霸、未老而死。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。」』公孫支書而藏之、秦讖於是出矣。獻公之亂、文公之霸、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、此子之所聞。今主君之疾與之同、不出三日疾必閒、閒必有言也。」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安于、簡子家臣。」
二索隱。二子、秦大夫公孫支、子桑也。
居二日半、簡子寤。語大夫曰。「我之帝所甚樂、與百神游於鈞天、廣樂九奏萬舞、不類三代之樂、其聲動人心。有一熊欲來援我、帝命我射之、中熊、熊死。又有一羆來、我又射之、中羆、羆死。帝甚喜、賜我二笥、皆有副。吾見兒在帝側、帝屬我一翟犬、曰。『及而子之壯也、以賜之。』帝告我。『晉國且世衰、七世而亡、一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、二而亦不能有也。今余思虞舜之勳、適余將以其冑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。』」三董安于受言而書藏之。以扁鵲言告簡子、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。
一正義。謂晉定公、出公、哀公、幽公、烈公、孝公、靜公為七世。靜公二年、為三晉所滅。據此及年表、簡子疾在定公十一年。
二索隱。范魁、地名、不知所在、蓋趙地。 正義。嬴、趙姓也。周人謂衞也。晉亡之後、趙成侯三年伐衞、取都鄙七十三是也。賈逵云「小阜曰魁」也。
三索隱。卽娃嬴、吳廣之女。姚、姓。孟、字也。七代孫、武靈王也。
他日、簡子出、有人當道、辟之不去、從者怒、將刃之。當道者曰。「吾欲有謁於主君。」從者以聞。簡子召之、曰。「譆、吾有所見子㗻也。」一當道者曰。「屛左右、願有謁。」簡子屛人。當道者曰。「主君之疾、臣在帝側。」簡子曰。「然、有之。子之見我、我何為。」當道者曰。「帝令主君射熊與羆、皆死。」簡子曰。「是、且何也。」當道者曰。「晉國且有大難、主君首之。帝令主君滅二卿、夫熊與羆皆其祖也。」二簡子曰。「帝賜我二笥皆有副、何也。」三當道者曰。「主君之子將克二國於翟、皆子姓也。」四簡子曰。「吾見兒在帝側、帝屬我一翟犬、曰『及而子之長以賜之』。夫兒何謂以賜翟犬。」當道者曰。「兒、主君之子也。翟犬者、代之先也。主君之子且必有代。及主君之後嗣、且有革政而胡服、五幷二國於翟。」六簡子問其姓而延之以官。當道者曰。「臣野人、致帝命耳。」遂不見。簡子書藏之府。
一索隱。簡子見當道者、乃寤曰。「譆、是吾前夢所見、知其名曰子㗻者。」
二正義。范氏、中行氏之祖也。
三正義。副謂皆子姓也。
四正義。謂代及智氏也。
五正義。今時服也、廢除裘裳也。
六正義。武靈王略中山地至寧葭、西略胡地至樓煩、榆中是也。
異日、姑布子卿一見簡子、簡子遍召諸子相之。子卿曰。「無為將軍者。」簡子曰。「趙氏其滅乎。」子卿曰。「吾嘗見一子於路、殆君之子也。」簡子召子毋卹。毋卹至、則子卿起曰。「此眞將軍矣。」簡子曰。「此其母賤、翟婢也、奚道貴哉。」子卿曰。「天所授、雖賤必貴。」自是之後、簡子盡召諸子與語、毋卹最賢。簡子乃告諸子曰。「吾藏寶符於常山上、先得者賞。」諸子馳之常山上、求、無所得。毋卹還、曰。「已得符矣。」簡子曰。「奏之。」毋卹曰。「從常山上臨代、代可取也。」二簡子於是知毋卹果賢、乃廢太子伯魯、而以毋卹為太子。
一集解。司馬彪曰。「姑布、姓。子卿、字。」
二正義。地道記云。「恆山在上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。北行四百五十里得恆山岌、號飛狐口、北則代郡也。」
後二年、晉定公之十四年、范、中行作亂。明年春、簡子謂邯鄲大夫午曰。「歸我衞士五百家、吾將置之晉陽。」一午許諾、歸而其父兄不聽、二倍言。趙鞅捕午、囚之晉陽。乃告邯鄲人曰。「我私有誅午也、諸君欲誰立。」三遂殺午。趙稷、涉賓以邯鄲反。四晉君使籍秦五圍邯鄲。荀寅、范吉射六與午善、七不肯助秦而謀作亂、董安于知之。十月、范、中行氏八伐趙鞅、鞅奔晉陽、晉人圍之。范吉射、荀寅仇人魏襄等謀逐荀寅、以梁嬰父代之。九逐吉射、以范皋繹代之。一〇荀櫟一一言於晉侯曰。「君命大臣、始亂者死。今三臣始亂一二而獨逐鞅、用刑不均、請皆逐之。」十一月、荀櫟、韓不佞、一三魏哆一四奉公命以伐范、中行氏、不克。范、中行氏反伐公、公擊之、范、中行敗走。丁未、二子一五奔朝歌。韓、魏以趙氏為請一六。十二月辛未、趙鞅入絳、盟于公宮。其明年、知伯文子謂趙鞅曰。「范、中行雖信為亂、安于發之、是安于與謀也。晉國有法、始亂者死。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獨在。」趙鞅患之。安于曰。「臣死、趙氏定、晉國寧、吾死晚矣。」遂自殺。趙氏以告知伯、然後趙氏寧。
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往年趙鞅圍衞、衞人恐懼、故貢五百家、鞅置之邯鄲、又欲更徙於晉陽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午之諸父兄及邯鄲中長老。」
三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午、趙鞅同族、別封邯鄲、故使邯鄲人更立午宗親也。」
四集解。服虔曰。「稷、午子。」
五集解。左傳曰籍秦此時為上軍司馬。 索隱。據系本、晉大夫籍游之孫、籍談之子。
六索隱。范氏、晉大夫隰叔之子、士蒍之後。蒍生成伯缺、缺生武子會、會生文叔燮、燮生宣叔匄、匄生獻子鞅、鞅生吉射。
七集解。左傳曰。「午、荀寅之甥。荀寅、范吉射之姻。」
八索隱。系本云。「晉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、林父生宣伯庚宿、庚宿生獻伯偃、偃生穆伯吳、吳生寅。本姓荀、自荀偃將中軍、晉改中軍曰中行、因氏焉。元與智伯同祖逝遨、故智氏亦稱荀。」 正義。按。會食邑於范、因為范氏。又中行寅本姓荀、自荀偃將中軍為中行、因號中行氏。元與智氏同承襲逝遨、姓荀氏。
九集解。賈逵曰。「梁嬰父、晉大夫也。」
一〇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范氏之側室子。」
一一集解。服虔曰。「荀櫟、智文子。」 索隱。系本云。「逝遨生莊子首、首生武子罃、罃生莊子朔、朔生悼子盈、盈生文子櫟、櫟生宣子申、申生智伯瑤。」
一二集解。賈逵曰。「范、中行、趙也。」
一三索隱。韓簡子。
一四索隱。魏簡子。系本名取。
一五索隱。范吉射、荀寅也。
一六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以其罪輕於荀、范也。」 正義。按。趙鞅被范、中行伐、乃奔晉陽、以其罪輕、故韓、魏為請晉君而得入絳。
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、保晉陽、故書春秋曰「趙鞅以晉陽畔」。
趙簡子有臣曰周舍、好直諫。周舍死、簡子每聽朝、常不悅、大夫請罪。簡子曰。「大夫無罪。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。諸大夫朝、徒聞唯唯、不聞周舍之鄂鄂、是以憂也。」一簡子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。
一集解。韓詩外傳曰。「周舍立於門下三日三夜、簡子使問之曰。『子欲見寡人何事。』對曰。『願為鄂鄂之臣、墨筆操牘、從君之過、孫守真按。從=蹤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而日有所記、月有所成、歲有所效也。』」
晉定公十八年、趙簡子圍范、中行于朝歌、中行文子一奔邯鄲。明年、衞靈公卒。簡子與陽虎送衞太子蒯聵于衞、衞不內、居戚。二
一索隱。荀寅也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戚城在相州澶水縣東三十里。杜預云。『戚、衞邑、在頓丘〔衞〕縣西有戚城』是也。」
晉定公二十一年、簡子拔邯鄲、中行文子奔柏人。簡子又圍柏人、中行文子、范昭子一遂奔齊。趙竟有邯鄲、柏人。范、中行餘邑入于晉。趙名晉卿、實專晉權、奉邑侔於諸侯。
一索隱。范吉射也。
晉定公三十年、定公與吳王夫差爭長於黃池、趙簡子從晉定公、卒長吳。定公三十七年卒、而簡子除三年之喪、期而已。是歲、越王句踐滅吳。
晉出公十一年、知伯伐鄭。趙簡子疾、使太子毋卹將而圍鄭。知伯醉、以酒灌擊毋卹。毋卹羣臣請死之。毋卹曰。「君所以置毋卹、為能忍詬。」然亦慍知伯。知伯歸、因謂簡子、使廢毋卹、簡子不聽。毋卹由此怨知伯。
晉出公十七年、簡子卒、一太子毋卹代立、是為襄子。
一集解。張華曰。「趙簡子冢在臨水界、二冢併、上氣成樓閣。」
趙襄子元年、越圍吳。一襄子降喪食、使楚隆問吳王。二
一正義。年表及(趙)〔越〕世家、(云)左傳越滅吳在簡子三十五年、已在襄子元年前十五年矣、何得更有越圍吳之事。從此以下至「問吳王」是三十年事、文(說)〔脫〕誤在此耳。
二正義。左傳云哀公二十年、簡子死、襄子嗣立、以越圍吳故、降父之祭饌、而使楚隆慰問王、為哀公十三年。簡子在黃池之役、與吳王質言曰「好惡同之」、故減祭饌及問吳王也。而趙世家及六國年表云此年晉定公卒、簡子除三年之喪、服朞而已。按。簡子死及使吳年月皆誤、與左傳文不同。
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。簡子旣葬、未除服、北登夏屋、一請代王。使廚人操銅枓二以食代王及從者、行斟、陰令宰人各三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、遂興兵平代地。其姊聞之、泣而呼天、摩笄自殺。代人憐之、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。四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。伯魯者、襄子兄、故太子。太子蚤死、故封其子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山在廣武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夏屋山一名賈屋山、今名賈母山、在代州鴈門縣東北三十五里。夏屋與句注山相接、蓋北方之險、亦天下之阻路、所以分別內外也。」
二正義。音斗。其形方、有柄、取斟水器。說文云勺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雒』。」
四正義。笄、今簪也。括地志云。「摩笄山一名磨笄山、亦名為〔鳴雞〕山、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。魏土地記云『代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。趙襄子旣殺代王、使人迎其婦。代王夫人曰。「以弟慢夫、非仁也。以夫怨弟、非義也。」磨笄自刺而死。使者遂亦自殺』。」
襄子立四年、知伯與趙、韓、魏盡分其范、中行故地。晉出公怒、告齊、魯、欲以伐四卿。四卿恐、遂共攻出公。出公奔齊、道死。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、是為晉懿公。一知伯益驕。請地韓、魏、韓、魏與之。請地趙、趙不與、以其圍鄭之辱。知伯怒、遂率韓、魏攻趙。趙襄子懼、乃奔保晉陽。
一索隱。或作「哀公」。其大父名雍、卽昭公少子、號戴子也。
原過從、後、至於王澤、一見三人、自帶以上可見、自帶以下不可見。與原過竹二節、莫通。曰。「為我以是遺趙毋卹。」原過旣至、以告襄子。襄子齊三日、親自剖竹、有朱書曰。「趙毋卹、余霍泰山二山陽侯天使也。三月丙戌、余將使女反滅知氏。女亦立我百邑、余將賜女林胡之地。至于後世、且有伉王、赤黑、龍面而鳥噣、鬢麋髭装、大膺大胸、脩下而馮、左袵界乘、三奄有河宗、四至于休溷諸貉、五南伐晉別、六北滅黑姑。」七襄子再拜、受三神之令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王澤在絳州正平縣南七里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河東永安縣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脩、或作『隨』。界、一作『介』。」
四正義。穆天子傳云。「河宗之子孫(則)〔蕚〕柏絮。」按。蓋在龍門河之上流、嵐、勝二州之地也。
五正義。音陌。自河宗、休溷諸貉、乃戎狄之地也。
六正義。趙南伐晉之別邑、謂韓、魏之邑也。
七正義。亦戎國。
三國攻晉陽、歲餘、引汾水灌其城、城不浸者三版。一城中懸釜而炊、易子而食。羣臣皆有外心、禮益慢、唯高共二不敢失禮。襄子懼、乃夜使相張孟同三私於韓、魏。韓、魏與合謀、以三月丙戌、三國反滅知氏、共分其地。於是襄子行賞、高共為上。張孟同曰。「晉陽之難、唯共無功。」襄子曰。「方晉陽急、羣臣皆懈、惟共不敢失人臣禮、是以先之。」於是趙北有代、南幷知氏、彊於韓、魏。遂祠三神於百邑、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。四
一正義。何休云。「八尺曰版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赫』。」
三索隱。按。戰國策作「張孟談」。談者、史遷之父名、遷例改為「同」。
四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三神祠今名原過祠、今在霍山側也。」
其後娶空同氏、一生五子。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、不肯立子、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。成君先死、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。二襄子立三十三年卒、浣立、是為獻侯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崆峒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、古西戎地。又原州平高縣西百里亦有崆峒山、卽黃帝問廣成子道處。」俱是西戎地、未知孰是。
二索隱。代成君名周、伯魯之子。系本云代成君子起卽襄子之子、不云伯魯、非也。
獻侯少卽位、治中牟。一
一集解。地理志曰河南中牟縣、趙獻侯自耿徙此。瓚曰。「中牟在春秋之時是鄭之疆內也、及三卿分晉、則在魏之邦土也。趙界自漳水以北、不及此。春秋傳曰『衞侯如晉過中牟』、按中牟非衞適晉之次也。汲郡古文曰『齊師伐趙東鄙、圍中牟』、此中牟不在趙之東也。按中牟當漯水之北。」 索隱。此趙中牟在河北、非鄭之中牟。 正義。按。五鹿在魏州元城縣東十二里、鄴卽相州蕩陰縣西五十八里、有牟山、蓋中牟邑在此山側也。
襄子弟桓子一逐獻侯、自立於代、一年卒。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、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。
一索隱。系本云襄子子桓子、與此不同。
十年、中山武公初立。一十三年、城平邑。二十五年、獻侯卒、子烈侯籍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西周桓公之子。桓公者、孝王弟而定王子。」 索隱。按。中山、古鮮虞國、姬姓也。系本云中山武公居顧、桓公徙靈壽、為趙武靈王所滅、不言誰之子孫。徐廣云西周桓公之子、亦無所據、蓋未能得其實耳。
二集解。地理志曰代郡有平邑縣。
烈侯元年、魏文侯伐中山、使太子擊守之。六年、魏、韓、趙皆相立為諸侯、追尊獻子為獻侯。
烈侯好音、謂相國公仲連曰。「寡人有愛、可以貴之乎。」公仲曰。「富之可、貴之則否。」烈侯曰。「然。夫鄭歌者槍、石二人、一吾賜之田、人萬畝。」公仲曰。「諾。」不與。居一月、烈侯從代來、問歌者田。公仲曰。「求、未有可者。」有頃、烈侯復問。公仲終不與、乃稱疾不朝。番吾君二自代來、謂公仲曰。「君實好善、而未知所持。今公仲相趙、於今四年、亦有進士乎。」公仲曰。「未也。」番吾君曰。「牛畜、荀欣、徐越皆可。」公仲乃進三人。及朝、烈侯復問。「歌者田何如。」公仲曰。「方使擇其善者。」牛畜侍烈侯以仁義、約以王道、烈侯逌然。三明日、荀欣侍、以選練舉賢、任官使能。明日、徐越侍、以節財儉用、察度功德。所與無不充、君說。烈侯使使謂相國曰。「歌者之田且止。」官牛畜為師、荀欣為中尉、徐越為內史、四賜相國衣二襲。五
一索隱。槍、七羊反。槍與石二人名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番音盤。常山有番吾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番吾故城在恆州房山縣東二十里。」番蒲古今音異耳。
三正義。逌音由、古字與「攸」同。言牛畜以仁義約以王道、故止歌者田。攸攸、氣行貌、寬緩也。
四正義。漢書百官公卿表云。「(少府)內史、周官、秦因之、掌治京師。」
五集解。單複具為一襲。
九年、烈侯卒、弟武公立。一武公十三年卒、趙復立烈侯太子章、是為敬侯。是歲、魏文侯卒。
一索隱。譙周云。「系本及說趙語者並無其事、蓋別有所據。」
敬侯元年、武公子朝作亂、不克、出奔魏。趙始都邯鄲。
二年、敗齊于靈丘。一三年、救魏于廩丘、大敗齊人。四年、魏敗我兔臺。築剛平二以侵衞。五年、齊、魏為衞攻趙、取我剛平。六年、借兵於楚伐魏、取棘蒲。三八年、拔魏黃城。四九年、伐齊。齊伐燕、趙救燕。十年、與中山戰于房子。五
一集解。地理志曰代郡有靈丘縣。
二正義。兔臺、剛平並在河北。
三正義。今趙州平棘縣、古棘蒲邑。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陳留外黃縣東有黃城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黃城在魏州冠氏縣南十里、因黃溝為名。」按。陳留外黃城非隨所別也。
五正義。趙州房子縣是。
十一年、魏、韓、趙共滅晉、分其地。伐中山、又戰於中人一。十二年、敬侯卒、子成侯種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中山唐縣有中人亭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、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、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。」孫守真按。「春秋」二字原書有書名號、蓋誤標耳。
成侯元年、公子勝與成侯爭立、為亂。二年六月、雨雪。三年、太戊午一為相。伐衞、取鄕邑七十三。魏敗我藺。二四年、與秦戰高安、三敗之。五年、伐齊于鄄。四魏敗我懷。攻鄭、敗之、以與韓、韓與我長子。五六年、中山築長城。伐魏、敗橗澤、六圍魏惠王。七年、侵齊、至長城。七與韓攻周。八年、與韓分周以為兩。八九年、與齊戰阿下。九十年、攻衞、取甄。十一年、秦攻魏、趙救之石阿。一〇十二年、秦攻魏少梁、一一趙救之。十三年、秦獻公使庶長國伐魏少梁、虜其太子、痤。魏敗我澮、取皮牢。一二成侯與韓昭侯遇上黨。十四年、與韓攻秦。十五年、助魏攻齊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戊、一作『成』。」
二正義。地理志云屬西河郡也。
三正義。蓋在河東。
四正義。濮州鄄城縣是也。
五集解。地理志曰上黨有長子縣。
六正義。橗音濁。徐廣云長杜有濁澤、非也。括地志云。「濁水源出蒲州解縣東北平地。」爾時魏都安邑、韓、趙伐魏、豈河南至長杜也。解縣濁水近於魏都、當是也。
七正義。齊長城西頭在濟州平陰縣。太山記云。「太山西北有長城、緣河經太山千餘里、瑯邪入海。」括地志云。「所侵處在密州南三十里。」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顯王二年。周紀無此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史記周顯二年、西周惠公封少子子班於鞏、為東周。其子武公為秦所滅。郭緣生述征記云鞏縣本周鞏伯邑。」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戰、一作『會』也。」 正義。阿、東阿也、今濟州東阿縣也。
一〇正義。蓋在石、隰等州界也。
一一正義。少梁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、古少梁國也。
一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魏年表曰取趙皮牢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澮水縣在絳州翼城縣東南二十五里。」按。皮牢當在澮之側。
十六年、與韓、魏分晉、封晉君以端氏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平陽。」 正義。端氏、澤州縣也。
十七年、成侯與魏惠王遇葛孽。一十九年、與齊、宋會平陸、二與燕會阿。三二十年、魏獻榮椽、因以為檀臺。四二十一年、魏圍我邯鄲。二十二年、魏惠王拔我邯鄲、齊亦敗魏於桂陵。五二十四年、魏歸我邯鄲、與魏盟漳水上。秦攻我藺。二十五年、成侯卒。公子緤與太子肅侯六爭立、緤敗、亡奔韓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馬丘。年表曰十八年趙孟如齊。」
二正義。兗州縣也。平陸城(與)卽古厥國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葛城一名依城、又名西阿城、在瀛州高陽縣西北五十里。以徐、(兗)〔滱〕二水並過其西、又徂經其北。曲曰阿、以齊有東阿、故曰西阿城。地理志云瀛州屬河閒、趙分也。」按。燕會趙卽此地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襄國縣有檀臺。」 索隱。劉氏云「榮椽蓋地名、其中有一高處、可以為臺」、非也。按。榮椽是良材、可為椽、斲飾有光榮、所以魏獻之、故趙因用之以為檀臺。 正義。鄭玄云。「榮、屋翼也。」說文云。「椽、榱也。屋梠之兩頭起者為榮也。」括地志云。「檀臺在洺州臨洺縣北二里。」
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桂城在曹州乘氏縣東北二十一里、故老云此卽桂陵也。」
六索隱。系本云名語。
肅侯元年、奪晉君端氏、徙處屯留。一二年、與魏惠王遇於陰晉。二三年、公子范襲邯鄲、不勝而死。四年、朝天子。六年、攻齊、拔高唐。七年、公子刻攻魏首垣。三十一年、秦孝公使商君伐魏、虜其將公子卬。趙伐魏。十二年、秦孝公卒、商君死。十五年、起壽陵。四魏惠王卒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、本漢屯留縣城也。」
二正義。地理志云華陰縣、魏之陰晉、秦惠文王更名寧秦、高帝更名華陰。今屬華州。
三正義。蓋在河北也。
四正義。徐廣云。「在常山。」
十六年、肅侯游大陵、一出於鹿門、二大戊午扣馬三曰。「耕事方急、一日不作、百日不食。」肅侯下車謝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太原有大陵縣、亦曰陸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大陵城在幷州文水縣北十三里、漢大陵縣城。」
二正義。幷州盂縣西有白鹿泓、源出白鹿山南渚、蓋鹿門在北山水之側也。
三集解。呂忱曰。「扣、牽馬。」
十七年、圍魏黃、不克。一築長城。二
一集解。地理志曰山陽有黃縣。 正義。黃城在魏州、前拔之、卻為魏、今趙圍之矣。
二正義。劉伯莊云「蓋從雲中以北至代」。按。趙長城從蔚州北西至嵐州北、盡趙界。又疑此長城在(潭)〔漳〕水之北、趙南界。
十八年、齊、魏伐我、我決河水灌之、兵去。二十二年、張儀相秦。趙疵與秦戰、敗、秦殺疵河西、取我藺、離石。二十三年、韓舉一與齊、魏戰、死于桑丘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韓將。」
二集解。地理志云泰山有桑丘縣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桑丘城在易州遂城縣界。」或云在泰山、非也。此時齊伐燕桑丘、三晉皆來救之、不得在泰山(有)〔之〕桑丘縣、此說甚誤也。
二十四年、肅侯卒。秦、楚、燕、齊、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。子武靈王立。一
一索隱。名雍。
武靈王元年、一陽文君趙豹相。梁襄王與太子嗣、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。二武靈王少、未能聽政、博聞師三人、左右司過三人。及聽政、先問先王貴臣肥義、加其秩。國三老年八十、月致其禮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魏敗我趙護。」
二正義。在洺州臨洺縣也。
三年、城鄗。四年、與韓會于區鼠。一五年、娶韓女為夫人。
一正義。蓋在河北。
八年、韓擊秦、不勝而去。五國相王、趙獨否、曰。「無其實、敢處其名乎。」令國人謂已曰「君」。
九年、與韓、魏共擊秦、秦敗我、斬首八萬級。齊敗我觀澤一。十年、秦取我中都及西陽。二齊破燕。燕相子之為君、君反為臣。十一年、王召公子職於韓、立以為燕王、三使樂池送之。四十三年、秦拔我藺、虜將軍趙莊。五楚、魏王來、過邯鄲。十四年、趙何攻魏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觀澤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十八里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『秦取中都、西陽、安邑。十一年、秦敗我將軍英』。太原有中都縣、西河有中陽縣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紀年亦云爾。」
四集解。按燕世家、子之死後、燕人共立太子平、是為燕昭王、無趙送公子職為燕王之事、當是趙聞燕亂、遙立職為燕王、雖使樂池送之、竟不能就。 索隱。燕系家無其事、蓋是疏也。今此云「使樂池送之」、必是憑舊史為說。且紀年之書、其說又同、則裴駰之解得其旨矣。
五正義。本一作「芘」、音疋婢反。
十六年、秦惠王卒。王遊大陵。他日、王夢見處女鼓琴而歌詩曰。。「美人熒熒兮、顏若苕之榮。一命乎命乎、曾無我嬴。」二異日、王飲酒樂、數言所夢、想見其狀。吳廣聞之、因夫人而內其女娃嬴。三孟姚也。四孟姚甚有寵於王、是為惠后。
一集解。綦毋邃曰。「陵苕之草其華紫。」 正義。苕音條。毛詩疏云。「苕、饒也。幽州謂之翹饒。蔓似䝁豆而細、葉似蒺鎇而靑、其華細綠色、可生食、味如小豆藿也。」又本草經云。「陵苕生下溼水中、七八月生、華紫、草可以染帛、煮沐頭、髮卽黑也。」
二集解。綦毋邃曰。「言有命祿、生遇其時、人莫知己貴盛盈滿也。」 正義。按。命、名也。嬴、姓嬴也。言世衆名其美好、曾無我好嬴也。重言「名乎」者、以談說衆也。
三集解。方言曰。「娃、美也。吳有館娃之宮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古史考云內其女曰娃。」 索隱。孟姚、吳廣女也。廣、舜之後、故上文云「余思虞舜之勳、故命其冑女孟姚以配而七代之孫」是已。然舜後封虞、在河東大陽山西上虞城是、亦曰吳城。虞吳音相近、故舜後亦姓吳、非獨太伯、虞仲之裔。
十七年、王出九門、一為野臺、二以望齊、中山之境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常山。」 正義。本戰國時趙邑。戰國策云。「本有宮室而居、趙武靈王改為九門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野、一作『望』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野臺一名義臺、在定州新樂縣西南六十三里。」
十八年、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、絕臏一而死。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、送歸、立為秦王、是為昭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絕瞑』。音亡丁反。」
十九年春正月、大朝信宮。召肥義與議天下、五日而畢。王北略中山之地、至於房子、一遂之代、北至無窮、西至河、登黃華之上。二召樓緩謀曰。「我先王因世之變、以長南藩之地、屬阻漳、滏之險、立長城、又取藺、郭狼、敗林人三於荏、而功未遂。今中山在我腹心、北有燕、四東有胡、五西有林胡、樓煩、秦、韓之邊、六而無彊兵之救、是亡社稷、柰何。夫有高世之名、必有遺俗之累。吾欲胡服。」樓緩曰。「善。」羣臣皆不欲。
一正義。趙州縣也。
二正義。黃華蓋西河側之山名也。
三正義。卽林胡也。
四正義。地理志云趙分晉、北有信都、中山、又得涿郡之高陽、鄚州鄕。東有淸河、河閒、又得渤海郡東平舒等七縣。在河以北、故言「北有燕」。
五正義。趙東有瀛州之東北。營州之境卽東胡、烏丸之地。服虔云。「東胡、烏丸之先、後為鮮卑也。」
六正義。林胡、樓煩卽嵐、勝之北也。嵐、勝以南石州、離石、藺等、七國時趙邊邑也。秦隔河也。晉、洺、潞、澤等州皆七國時韓地、為並趙西境也。
於是肥義侍、王曰。「簡、襄主之烈、計胡、翟之利。為人臣者、寵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、通有補民益主之業、一此兩者臣之分也。今吾欲繼襄主之跡、開於胡、翟之鄕、而卒世不見也。二為敵弱、三用力少而功多、可以毋盡百姓之勞、而序往古之勳。四夫有高世之功者、負遺俗之累。五有獨智之慮者、任驁民之怨。六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敎百姓、而世必議寡人、柰何。」肥義曰。「臣聞疑事無功、疑行無名。王旣定負遺俗之慮、殆無顧天下之議矣。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、成大功者不謀於衆。昔者舜舞有苗、禹袒裸國、非以養欲而樂志也、務以論德而約功也。愚者闇成事、智者睹未形、則王何疑焉。」王曰。「吾不疑胡服也、吾恐天下笑我也。狂夫之樂、智者哀焉。愚者所笑、賢者察焉。世有順我者、胡服之功未可知也。雖驅世以笑我、胡地中山吾必有之。」於是遂胡服矣。
一正義。寵、貴寵也。通、達理也。凡為人臣、有孝弟長幼順明之節制者、得貴寵也。有補民益主之功業者、為達理也。
二正義。卒、子律反、盡也。言盡世閒不見補民益主之忠臣也。
三正義。我為胡服、敵人必困弱也。
四正義。厚、重也。往古謂趙簡子、襄子也。
五正義。負、留也。言古周公、孔子留衣冠禮義之俗、今變為胡服、是負留風俗之譴累也。
六正義。言世有獨計智之思慮者、必任隱逸敖慢之民怨望也。
使王緤告公子成曰。「寡人胡服、將以朝也、亦欲叔服之。家聽於親而國聽於君、古今之公行也。子不反親、臣不逆君、兄弟之通義也。一今寡人作敎易服而叔不服、吾恐天下議之也。制國有常、利民為本。從政有經、令行為上。明德先論於賤、而行政先信於貴。今胡服之意、非以養欲而樂志也。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、二事成功立、然后善也。今寡人恐叔之逆從政之經、以輔叔之議。且寡人聞之、事利國者行無邪、因貴戚者名不累、故願慕公叔之義、以成胡服之功。使緤謁之叔、三請服焉。」公子成再拜稽首曰。「臣固聞王之胡服也。臣不佞、寢疾、未能趨走以滋進也。王命之、臣敢對、因竭其愚忠。曰。臣聞中國者、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、四萬物財用之所聚也、賢聖之所敎也、仁義之所施也、詩書禮樂之所用也、異敏技能之所試也、遠方之所觀赴也、蠻夷之所義行也。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、變古之敎、易古人道、逆人之心、而怫學者、離中國、故臣願王圖之也。」使者以報。王曰。「吾固聞叔之疾也、我將自往請之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兄弟、一作『元夷』。元、始也。夷、平也。」
二正義。鄭玄云。「止、至也。為人君止於仁、為人臣止於敬、為人子止於孝、為人父止於慈、與國人交止於信。」按。出猶成也。
三索隱。為句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五帝本紀云幼而徇齊。」
王遂往之公子成家、因自請之、曰。「夫服者、所以便用也。禮者、所以便事也。聖人觀鄕而順宜、因事而制禮、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。夫翦髮文身、錯臂左衽、一甌越之民也。二黑齒雕題、三卻冠秫絀、四大吳之國也。故禮服莫同、其便一也。鄕異而用變、事異而禮易。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、不一其用。果可以便其事、不同其禮。儒者一師而俗異、中國同禮而敎離、況於山谷之便乎。故去就之變、智者不能一。遠近之服、賢聖不能同。窮鄕多異、曲學多辯。不知而不疑、異於己而不非者、公焉而衆求盡善也。今叔之所言者俗也、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。吾國東有河、薄洛之水五、與齊、中山同之、六無舟楫之用。自常山以至代、上黨七、東有燕、東胡之境、而西有樓煩、秦、韓之邊、今無騎射之備。故寡人無舟楫之用、夾水居之民、將何以守河、薄洛之水。變服騎射、以備燕、三胡、八秦、韓之邊。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、而襄主幷戎取代以攘諸胡、此愚智所明也。先時中山負齊之彊兵、侵暴吾地、係累九吾民、引水圍鄗、微社稷之神靈、則鄗幾於不守也。先王醜之、而怨未能報也。今騎射之備、近可以便上黨之形、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。而叔順中國之俗以逆簡、襄之意、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、非寡人之所望也。」公字成再拜稽首曰。「臣愚、不達於王之義、敢道世俗之聞、臣之罪也。今王將繼簡、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、臣敢不聽命乎。」再拜稽首。乃賜胡服。明日、服而朝。於是始出胡服令也。
一索隱。錯臂亦文身、謂以丹靑錯畫其臂。孔衍作「右臂左衽」、謂右袒其臂也。
二索隱。劉氏云。「今珠崖、儋耳謂之甌人、是有甌越。」 正義。按。屬南越、故言甌越也。輿地志云「交阯、周時為駱越、秦時曰西甌、文身斷髮避龍」。則西甌駱又在番吾之西。南越及甌駱皆羋姓也。世本云「越、羋姓也、與楚同祖」是也。
三集解。劉逵曰。「以草染齒、用白作黑。」鄭玄曰。「雕文謂刻其肌、以靑丹涅之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戰國策作『秫縫』、絀亦縫紩之別名也。秫者、綦鍼也。古字多假借、故作『秫絀』耳。此蓋言其女功鍼縷之麤拙也。又一本作『鮭冠黎緤』也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安平經縣西有漳水、津名薄洛津。」 正義。按。安平縣屬定州也。
六正義。爾時齊與中山相親、中山、趙共薄洛水、故言「與齊、中山同之」、須有舟楫之備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自常山以下、代、上黨以東』。」
八索隱。林胡、樓煩、東胡、是三胡也。
九正義。上音計、下力追反。
趙文、趙造、周袑、一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、如故法便。王曰。「先王不同俗、何古之法。帝王不相襲、何禮之循。虙戲、神農敎而不誅、黃帝、堯、舜誅而不怒。及至三王、隨時制法、因事制禮。法度制令各順其宜、衣服器械各便其用。故禮也不必一道、而便國不必古。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、夏、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。然則反古未可非、而循禮未足多也。且服奇者志淫、則是鄒、魯無奇行也。二俗辟者民易、則是吳、越無秀士也。三且聖人利身謂之服、便事謂之禮。夫進退之節、衣服之制者、所以齊常民也、非所以論賢者也。故齊民與俗流、賢者與變俱。故諺曰『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、以古制今者不達事之變』。循法之功、不足以高世。法古之學、不足以制今。子不及也。」遂胡服招騎射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戰國策作『紹』。袑音紹。」
二索隱。按。鄒、魯好長纓、是奇服、非其志皆淫僻也、而有孔門顏、冄之屬、豈是無奇行哉。
三索隱。言方俗僻處山谷、而人皆改易不通大化、則是吳、越無秀士、何得有延州來及大夫種之屬哉。
二十年、王略中山地、至寧葭。一西略胡地、至榆中。二林胡王獻馬。歸、使樓緩之秦、仇液之韓、王賁之楚、富丁之魏、趙爵之齊。代相趙固主胡、致其兵。
一索隱。一作「蔓葭」、縣名、在中山。
二正義。勝州北河北岸也。
二十一年、攻中山。趙袑為右軍、許鈞為左軍、公子章為中軍、王幷將之。牛翦將車騎、趙希幷將胡、代。趙與之陘、一合軍曲陽、二攻取丹丘、三華陽、四鴟之塞。五王軍取鄗、石邑、六封龍、七東垣。中山獻四邑和、王許之、罷兵。二十三年、攻中山。二十五年、惠后卒。八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。二十六年、復攻中山、攘地北至燕、代、西至雲中、九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陸』、又作『陘』。或宜言『趙與之陘』。陘者山絕之名。常山有井陘、中山有苦陘、上黨有閼與。」 正義。與音與。陘音荆。陘、陘山也、在幷州陘縣東南十八里。然趙希幷將代、趙之兵、與諸軍向井陘之側、共出定州上曲陽縣、合軍攻取丹丘、華陽、鴟上之關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上曲陽在常山、下曲陽在鉅鹿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上曲陽故城在定州曲陽縣西五里。」按。合軍曲陽、卽上曲陽也、以在常山郡也。
三正義。蓋郉州丹丘縣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華、一作『爽』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北岳有五別名、一曰蘭臺府、二曰列女宮、三曰華陽臺、四曰紫臺、五曰太一宮。」按。北岳恆山在定州恆陽縣北百四十里。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鴟、一作『鴻』。」 正義。上昌之反、下先代反。徐廣曰「鴟、一作『鴻』」、鴻上故關今名汝城、在定州唐縣東北六十里、本晉鴻上關城也。又有鴻上水、源出唐縣北葛洪山、接北岳恆山、與鴻上塞皆在定州。然一本作「鳴」字、誤也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常山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石邑故城在恆州鹿泉縣南三十五里、六國時舊邑。」
七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封龍山一名飛龍山、在恆州鹿泉縣南四十五里。邑因山為名。」
八索隱。按。謂武靈王之前后、太子章之母、惠文王之嫡母也。惠后卒後、吳娃始當正室、至孝成二年稱「惠文后卒」是也。而下文又云「孟姚卒後、何寵衰、欲幷立」、亦誤也。
二十七年五月戊申、大朝於東宮、傳國、立王子何以為王。王廟見禮畢、出臨朝。大夫悉為臣、肥義為相國、幷傅王。是為惠文王。惠文王、惠后吳娃子也。武靈王自號為主父。
主父欲令子主治國、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、而欲從雲中、九原直南襲秦、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。秦昭王不知、已而怪其狀甚偉、非人臣之度、使人逐之、而主父馳已脫關矣。審問之、乃主父也。秦人大驚。主父所以入秦者、欲自略地形、因觀秦王之為人也。
惠文王一二年、主父行新地、遂出代、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元年、以公子勝為相、封平原。」
三年、滅中山、遷其王於膚施。一起靈壽、二北地方從、代道大通。還歸、行賞、大赦、置酒酺五日、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。三章素侈、心不服其弟所立。主父又使田不禮相章也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上郡。」 正義。今延州膚施縣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常山。」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東安陽故城在朔州定襄縣界。地志云東安陽縣屬代郡。」
李兌謂肥義曰。「公子章彊壯而志驕、黨衆而欲大、殆有私乎。田不禮之為人也、忍殺而驕。二人相得、必有謀陰賊起、一出身徼幸。夫小人有欲、輕慮淺謀、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、同類相推、俱入禍門。以吾觀之、必不久矣。子任重而勢大、亂之所始、禍之所集也、子必先患。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、不仁不智、何以為國。子奚不稱疾毋出、傳政於公子成。毋為怨府、毋為禍梯。」肥義曰。「不可、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、曰。『毋變而度、毋異而慮、孫守真按。而=爾、同音通假、字形結構兼音義。而=若、雙聲通假或同音通假。堅守一心、以歿而世。』義再拜受命而籍之。一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、變孰大焉。進受嚴命、退而不全、負孰甚焉。變負之臣、不容於刑。諺曰『死者復生、生者不愧』。二吾言已在前矣、吾欲全吾言、安得全吾身。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。子則有賜而忠我矣、雖然、吾有語在前者也、終不敢失。」李兌曰。「諾、子勉之矣。吾見子已今年耳。」涕泣而出。李兌數見公子成、以備田不禮之事。
一索隱。籍、錄也。謂當時卽記錄、書之於籍。
二正義。肥義報李兌云。必盡〔力〕傅何為王、不可懼章及田不禮而生異心。使死者復更變生、幷見在生者(並見)傅王無變、令我不愧之、若荀息也。
異日肥義謂信期一曰。「公子與田不禮甚可憂也。其於義也聲善而實惡、此為人也不子不臣。吾聞之也、姦臣在朝、國之殘也。讒臣在中、主之蠹也。此人貪而欲大、內得主而外為暴。矯令為慢、以擅一旦之命、不難為也、禍且逮國。今吾憂之、夜而忘寐、飢而忘食。盜賊出入不可不備。自今以來、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、我將先以身當之、無故而王乃入。」信期曰。「善哉、吾得聞此也。」
一索隱。卽下文高信也。 正義。上音申也。
四年、朝羣臣、安陽君亦來朝。主父令王聽朝、而自從旁觀窺羣臣宗室之禮。見其長子章傫然也、反北面為臣、詘於其弟、心憐之、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、計未決而輟。
主父及王游沙丘、異宮、一公子章卽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、詐以主父令召王。肥義先入、殺之。高信卽與王戰。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、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、殺公子章及田不禮、滅其黨賊而定王室。公子成為相、號安平君、李兌為司寇。公子章之敗、往走主父、主父開之、二孫守真按。開啟、同義複詞。成、兌因圍主父宮。公子章死、公子成、李兌謀曰。「以章故圍主父、卽解兵、吾屬夷矣。」乃遂圍主父。令宮中人「後出者夷」、宮中人悉出。主父欲出不得、又不得食、探爵鷇而食之、三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。四主父定死、乃發喪赴諸侯。
一正義。在郉州平鄕縣東北二十里(矣)也。
二索隱。開謂開門而納之。俗本亦作「聞」字者、非也。譙周及孔衍皆作「閉之」、閉謂藏之也。 正義。謂不責其反叛之罪、容其入宮藏也。
三集解。綦毋邃曰。「鷇、爵子也。」 索隱。按。曹大家云「鷇、雀子也。生受哺者謂之鷇」。
四集解。應劭曰。「武靈王葬代郡靈丘縣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趙武靈王墓在蔚州靈丘縣東三十里。」應說是也。
是時王少、成、兌專政、畏誅、故圍主父。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、後得吳娃、愛之、為不出者數歲、生子何、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。吳娃死、愛弛、憐故太子、欲兩王之、猶豫未決、故亂起、以至父子俱死、為天下笑、豈不痛乎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或無此十四字。」
(主父死惠文王立立)五年、與燕鄚、易。一八年、城南行唐。二九年、趙梁將、與齊合軍攻韓、至魯關下。三及十年、秦自置為西帝。十一年、董叔與魏氏伐宋、得河陽於魏。秦取梗陽。四十二年、趙梁將攻齊。十三年、韓徐為將、攻齊。公主死。五十四年、相國樂毅將趙、秦、韓、魏、燕攻齊、六取靈丘。七與秦會中陽。八十五年、燕昭王來見。趙與韓、魏、秦共擊齊、齊王敗走、燕獨深入、取臨菑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皆屬涿郡。鄚音莫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常山。」 正義。行、寒庚反。括地志云。「行唐縣屬冀州。」為南行唐築城。
三正義。劉伯莊云。「蓋在南陽魯陽關。」按。汝州魯山縣、古穀陽縣。
四集解。杜預曰。「太原晉陽縣南梗陽城也。」 索隱。地理志云太原榆次有梗陽鄕。與杜預所據小別也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梗陽故城在幷州淸源縣南百二十步、分晉陽縣置、本漢榆次縣地、春秋晉大夫祁氏邑也。」
五索隱。蓋吳娃女、惠文王之姊。
六按年表及韓魏等系家、五國攻齊在明年、然此下文十五年重擊齊、是此文為得、蓋此年同伐齊耳。
七正義。蔚(丘)〔州〕縣也。
八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中陽故縣在汾州隰城縣南十里、漢中陽縣也。」
十六年、秦復與趙數擊齊、齊人患之。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曰。
臣聞古之賢君、其德行非布於海內也、敎順非洽於民人也、祭祀時享非數常於鬼神也。甘露降、時雨至、年穀豐孰、民不疾疫、衆人善之、然而賢主圖之。
今足下之賢行功力、非數加於秦也。怨毒積怒、非素深於齊也。秦趙與國、以彊徵兵於韓、秦誠愛趙乎。其實憎齊乎。物之甚者、賢主察之。秦非愛趙而憎齊也、欲亡韓而吞二周、故以齊餤天下。恐事之不合、故出兵以劫魏、趙。恐天下畏己也、故出質以為信。恐天下亟反也、故徵兵於韓以威之。聲以德與國、一實而伐空韓、臣以秦計為必出於此。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、楚久伐而中山亡、今齊久伐而韓必亡。破齊、王與六國分其利也。亡韓、秦獨擅之。收二周、西取祭器、秦獨私之。賦田計功、王之獲利孰與秦多。
一索隱。與國、趙也。秦趙今為與國、秦徵兵於韓、帥之共趙伐齊、以威聲和趙、是以德與國也。
說士之計曰。「韓亡三川、一魏亡晉國、二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。」燕盡齊之北地、去沙丘、鉅鹿斂三百里、三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、燕、秦謀王之河山、閒三百里而通矣。秦之上郡四近挺關、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、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、五羊腸之西、六句注之南、七非王有已。踰句注、斬常山而守之、三百里而通於燕、代馬胡犬不東下、八昆山之玉不出、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。王久伐齊、從彊秦攻韓、其禍必至於此。願王孰慮之。
一正義。河南之地、兩川之閒。
二正義。河北之地、安邑、河內。
三正義。沙丘、郉州也。鉅鹿、冀州也。齊北界、貝州也。斂、減也。言破齊滅韓之後、燕之南界、秦之東界、相去減三百里、趙國在中閒也。
四正義。鄜、延等州也。
五正義。秦上黨郡今澤、潞、儀、沁等四州之地、兼相州之半、韓總有之。至七國時、趙得儀、沁二州之地、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、半屬趙、魏。沁州在羊腸坡之西、儀、幷、代三州在句注山之南。秦以三郡攻趙之澤、潞、則句注之南趙無地。然秦始皇置上黨郡、此言之者、太史公郤引前書也。他皆倣此。
六正義。太行山阪道名、南屬懷州、北屬澤州。
七正義。句注山在代州西北也。
八正義。言秦踰句注山、斬常山而守之、西北代馬胡犬不東入趙、沙州崑山之玉亦不出至趙矣。郭璞云。「胡地野犬似狐而小。」
且齊之所以伐者、以事王也。一天下屬行、二以謀王也。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。五國三分王之地、三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、四西兵以禁彊秦、秦廢帝請服、五反高平、根柔於魏、六反巠分、七先俞於趙。八齊之事王、宜為上佼、九而今乃抵辠、一〇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。願王孰計之也。
一正義。以趙王為事也、而秦必伐之也。
二正義。上音燭、下胡郎反。言秦欲令齊稱帝、與約五國共滅趙、三分趙地。
三正義。謂秦、齊、韓、魏、燕三分趙之地也。
四正義。齊王以身從趙王之患也。
五正義。言秦齊相約、欲更重稱帝、故言「廢帝」也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紀年云魏哀王四年改陽曰河雍、向曰高平。根柔、一作『沸柔』、一作『平柔』。」 正義。返、還也。括地志云。「高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四十里。紀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高平也。」根柔未詳。兩邑、魏地也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王公』。巠音胡鼎反。」 正義。巠音郉。分字誤、當作「山」字耳。括地志云。「句注山一名西陘山、在代州鴈門縣西北四十里。」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爾雅曰西俞、鴈門是。」 正義。俞音戍。郭注云。「西隃卽鴈門山也。」按。西先聲相近、蓋陘山、西隃二山之地並在代州鴈門縣、皆趙地也。
九索隱。佼猶行也。
一〇謂共秦伐齊也。
今王毋與天下攻齊、天下必以王為義。齊抱社稷而厚事王、天下必盡重王義。王以天下善秦、秦暴、王以天下禁之、是一世之名寵制於王也。
於是趙乃輟、謝秦不擊齊。
王與燕王遇。廉頗將、攻齊昔陽、一取之。二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昔陽故城一名陽城、在幷州樂平縣東。春秋釋地名云『昔陽、肥國所都也。樂平城沾縣東〔有〕昔陽城。肥國、白狄別種也。樂平縣城、漢沾縣城也』。」
二集解。杜預曰。「樂平沾縣有昔陽城。」
十七年、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。一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、伐趙、拔我兩城。十八年、秦拔我石城。二王再之衞東陽、決河水、三伐魏氏。大潦、漳水出。魏冄來相趙。十九年、秦(敗)〔取〕我二城。趙與魏伯陽。趙奢將、攻齊麥丘、取之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伯陽故城一名邯會城、在相州鄴縣西五十五里、七國時魏邑、漢邯會城。」
二集解。地理志云右北平有石城縣。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石城在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里。」疑相州石城是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東陽故城在貝州歷亭縣界。」 按。東陽先屬衞、今屬趙。河歷貝州南、東北流、過河南岸卽魏地也。故言王再之衞東陽伐魏氏也。
二十年、廉頗將、攻齊。王與秦昭王遇西河外。一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與秦會澠池。」
二十一年、趙徙漳水武平西。一二十二年、大疫。置公子丹為太子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武平亭今名渭城、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二里。」按。二十七年又徙漳水武平南。
二十三年、樓昌將、攻魏幾、一不能取。十二月、廉頗將、攻幾、取之。二十四年、廉頗將、攻魏房子、二拔之、因城而還。又攻安陽、取之。二十五年、燕周三將、攻昌城、四高唐、取之。與魏共擊秦。秦將白起破我華陽、五得一將軍。二十六年、取東胡歐代地。六
一正義。音祁。傳云伐齊幾、幾拔之。又戰國策云秦敗閼與、及攻魏幾。按。幾邑或屬齊、或屬魏、當在相潞之閒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常山。」
三索隱。趙人、為趙將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齊郡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里也。」
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。司馬彪云華陽亭在今洛州密縣。」 是時魏、韓、趙聚兵於華陽。西攻秦。
六正義。今營州也。 索隱。東胡叛趙、驅略代地人衆以叛、故取之也。
二十七年、徙漳水武平南。封趙豹為平陽君。一河水出、大潦。
一集解。戰國策曰趙豹、平陽君、惠文王母弟。
二十八年、藺相如伐齊、至平邑。一罷城北九門大城。二燕將成安君公孫操弒其王。三二十九年、秦、韓相攻、而圍閼與。四趙使趙奢將、擊秦、大破秦軍閼與下、賜號為馬服君五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平邑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四十里也。」
二正義。恆州九門縣城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是燕武成王元年。」 索隱。按。樂資云其王卽惠王。
四正義。上於連反、下音預。括地志云。「閼與、聚落、今名烏蘇城、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。又儀州和順縣城、亦云韓閼與邑。二所未詳。又有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五十里、蓋是也。」
五正義。因馬服山為號也、虞喜志林云「馬、兵之首也。號曰馬服者、言能服馬也」。括地志云。「馬服山、邯鄲縣西北十里也。」
三十三年、惠文王卒、太子丹立、是為孝成王。
孝成王元年、一秦伐我、拔三城。趙王新立、太后用事、秦急攻之。趙氏求救於齊、齊曰。「必以長安君二為質、兵乃出。」太后不肯、大臣彊諫。太后明謂左右曰。「復言長安君為質者、老婦必唾其面。」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、太后盛氣而胥之。入、三徐趨而坐、自謝曰。「老臣病足、曾不能疾走、不得見久矣。竊自恕、而恐太后體之有所苦也、故願望見太后。」太后曰。「老婦恃輦而行耳。」四曰。「食得毋衰乎。」曰。「恃粥耳。」曰。「老臣閒者殊不欲食、乃彊步、日三四里、少益嗜食、和於身也。」太后曰。「老婦不能。」太后不和之色少解。左師公曰。「老臣賤息舒祺最少、不肖、而臣衰、竊憐愛之、願得補黑衣之缺以衞王宮、昧死以聞。」太后曰。「敬諾。年幾何矣。」對曰。「十五歲矣。雖少、願及未塡溝壑而託之。」太后曰。「丈夫亦愛憐少子乎。」對曰。「甚於婦人。」太后笑曰。「婦人異甚。」對曰。「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。」太后曰。「君過矣、不若長安君之甚。」左師公曰。「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。媼之送燕后也、持其踵、為之泣、念其遠也、亦哀之矣。已行、非不思也、祭祀則祝之曰『必勿使反』、豈非計長久、為子孫相繼為王也哉。」太后曰。「然。」左師公曰。「今三世以前、至於趙主之子孫為侯者、其繼有在者乎。」曰。「無有。」曰。「微獨趙、諸侯有在者乎。」曰。「老婦不聞也。」曰。「此其近者禍及其身、遠者及其子孫。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。位尊而無功、奉厚而無勞、而挾重器多也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、而封之以膏腴之地、多與之重器、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、一旦山陵崩、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。老臣以媼為長安君之計短也、故以為愛之不若燕后。」太后曰。「諾、恣君之所使之。」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、質於齊、齊兵乃出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平原君相也。」
二索隱。孔衍云。「惠文后之少子也。趙亦有長安、今其地闕。」 正義。長安君者、以長安善、故名也。
三集解。胥猶須也。穀梁傳曰。「胥其出也。」
四索隱。按。束皙云「趙惠文王子何者、吳廣之甥、娃嬴之子也」。如系家計之、則武靈王十六年夢吳娃而納之、至二十七年王薨、及惠文王三十二年卒、孝成王元年遣長安君質於齊、若娃年二十入王宮、至此亦年六十左側、亦可稱老。而束廣微言太后纔三十有奇者、誤也。
子義聞之、一曰。「人主之子、骨肉之親也、猶不能持無功之尊、無勞之奉、而守金玉之重也、而況於予乎。」
一索隱。子義、趙之賢人。
齊安平君一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、二拔之。又攻韓注人、三拔之。二年、惠文后卒。田單為相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安平城在靑州臨淄縣東十九里、古紀之酅邑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人』。」 正義。燕無中陽。括地志云。「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、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、爾時屬燕國也。」
三正義。邑名也。括地志云「注城在汝州梁縣西十五里」、蓋是其地也。
四年、王夢衣偏裻之衣、一乘飛龍上天、不至而墜、見金玉之積如山。明日、王召筮史敢占之、曰。「夢衣偏裻之衣者、殘也。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、有氣而無實也。見金玉之積如山者、憂也。」
一正義。杜預云。「偏、左右異色。裻在中、左右異、故曰偏。」按。裻、衣背縫也。
後三日、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、曰。「韓不能守上黨、入之於秦。其吏民皆安為趙、不欲為秦。有城市邑十七、願再拜入之趙、財王所以賜吏民。」王大喜、召平陽君豹告之曰。「馮亭入城市邑十七、受之何如。」對曰。「聖人甚禍無故之利。」王曰。「人懷吾德、何謂無故乎。」對曰。「夫秦蠶食韓氏地、中絕不令相通、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。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、欲嫁其禍於趙也。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、雖彊大不能得之於小弱、小弱顧能得之於彊大乎。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。且夫秦以牛田之一水通糧二蠶食、上乘倍戰者、三裂上國之地、四其政行、不可與為難、必勿受也。」王曰。「今發百萬之軍而攻、踰年歷歲未得一城也。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、五此大利也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無此字。」 正義。秦蠶食韓氏、國中斷不通。夫牛耕田種穀、至秋則收之、成熟之義也。言秦伐韓上黨、勝有日矣、若牛田之必冀收穫矣。
二正義。秦從渭水漕糧東入河、洛、軍擊韓上黨也。
三正義。乘、承證反。蠶食桑葉、漸進必盡也。司馬法云。「百畝為夫、夫三為屋、屋三為井、井十為通、通十為成。成出革車一乘、七十二人也。」上乘、天下第一也。倍戰、力攻也。韓國四戰之地、軍士慣習、倍於餘國。
四正義。上國、秦地也。言韓上黨之地以列為秦國之地、其政已行、趙不可與秦作難、必莫受馮亭十七邑也。
五正義。馮亭將十七邑入趙、若幣帛之見遺、此大利也。
趙豹出、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。對曰。「發百萬之軍而攻、踰歲未得一城、今坐受城市邑十七、此大利、不可失也。」王曰。「善。」乃令趙勝受地、告馮亭曰。「敝國使者臣勝、敝國君使勝致命、以萬戶都三封太守、一千戶都三封縣令、皆世世為侯、吏民皆益爵三級、吏民能相安、皆賜之六金。」馮亭垂涕不見使者、曰。「吾不處三不義也。為主守地、不能死固、不義一矣。入之秦、不聽主令、不義二矣。賣主地而食之、不義三矣。」趙遂發兵取上黨。二廉頗將軍軍長平。三
一正義。爾時未合言太守、至漢景帝始加太守、此言「太」、衍字也。
二集解。漢書馮奉世傳曰。「趙封亭為華陵君、與趙將括距秦、戰死於長平、宗族由是分散、或在趙。在趙者、為官師將、官師將子為代相。及秦滅六國、而馮亭之後馮無擇、馮去疾、馮劫皆為秦將相焉。漢興、馮唐卽代相之子也。」上黨記云。「馮亭冢在壺關城西五里。」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長平故城在澤州高平縣西二十一里、卽白起敗括於長平處。」
七(年)〔月〕、廉頗免而趙括代將。秦人圍趙括、趙括以軍降、卒四十餘萬皆阬之。王悔不聽趙豹之計、故有長平之禍焉。
王還、不聽秦、秦圍邯鄲。一武垣令二傅豹、王容、蘇射率燕衆反燕地。三趙以靈丘四封楚相春申君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九年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河閒有武垣縣、本屬涿郡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也。」
三正義。武垣此時屬趙、與燕接境、故云率燕衆反燕地也。
四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靈丘、蔚州理縣也。」
八年、平原君如楚請救。還、楚來救、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一、秦圍邯鄲乃解。
一正義。魏公子傳云「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」。年表云「九年公子無忌救邯鄲」。圍在九年、其文錯誤。
十年、燕攻昌壯、一五月拔之。趙將樂乘、慶舍攻秦信梁軍、破之。二太子死。三而秦攻西周、拔之。徒父祺四出。五十一年、城元氏、六縣上原。武陽君鄭安平死、七收其地。十二年、邯鄲廥燒。八十四年、平原君趙勝死。九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社』。」 正義。壯字誤、當作「城」。括地志云。「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縣西北五里。」此時屬趙、故攻之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新中軍也。」 索隱。信梁、秦將也。 正義。信梁蓋王齕號也。秦本紀云「昭襄王五十年王齕從唐拔寧新中、寧新中更名安陽」、今相州理縣也。年表云「韓、魏、楚救趙新中軍、秦兵罷」是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是年周赧王卒、或者『太子』云『天子』乎。」 索隱。趙之太子也、史失名。
四索隱。趙大夫、名祺。
五正義。趙見秦拔西周、故令徒父祺將兵出境也。
六集解。地理志常山有元氏縣。 正義。元氏、趙州縣也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故秦將降趙也。」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廥、廄之名、音膾也。」 索隱。廥、積芻稿之處、為火所燒也。
九索隱。按年表在十五年也。
十五年、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。一燕王令丞相栗腹約驩、以五百金為趙王酒、還歸、報燕王曰。「趙氏壯者皆死長平、其孤未壯、可伐也。」王召昌國君樂閒而問之。對曰。「趙、四戰之國也、其民習兵、伐之不可。」王曰。「吾以衆伐寡、二而伐一、可乎。」對曰。「不可。」王曰。「吾卽以五而伐一、可乎。」對曰。「不可。」燕王大怒。羣臣皆以為可。燕卒起二軍、車二千乘、栗腹將而攻鄗、卿秦將而攻代。二廉頗為趙將、破殺栗腹、虜卿秦、樂閒。三
一索隱。尉文蓋地名。或曰、尉、官。文、名。謂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頗也。古文質略、文省耳。 正義。尉文蓋蔚州地也。信平、廉頗號也、言篤信而平和也。
二索隱。二人皆燕將姓名。
三正義。三人皆燕將(姓)也。
十六年、廉頗圍燕。以樂乘為武襄君。一十七年、假相大將武襄君攻燕、圍其國。十八年、延陵鈞二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。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。三十九年、趙與燕易土。四以龍兌、五汾門、六臨樂七與燕。燕以葛、武陽、八平舒九與趙。
一正義。襄、舉也、上也。言樂乘功最高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代郡有延陵縣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太原。」
四索隱。音亦。謂與燕換易縣也。
五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北新城故城在易州遂城縣西南二十里。按。遂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龍山、郉子勵趙記云『龍山有四麓、各有一穴、大如車輪、春風出東、秋風出西、夏風出南、冬風出北、不相奪倫』。按蓋謂龍兌也。」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北新城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易州永樂縣有徐水、出廣昌嶺、三源奇發、同瀉一澗、流至北平縣東南、歷石門中、俗謂之龍門、水經其閒、奔激南出、觸石成井。」蓋汾字誤也、遂城及永樂、〔固〕安、新城縣地也。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方城有臨鄕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臨鄕故城在幽州固安南十七里也。」
八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葛城在高陽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故葛城又名西河城、在瀛州高陽縣西北五十里。」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平舒在代郡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平舒故城在蔚州靈丘縣北九十三里也。」
二十年、秦王政初立。秦拔我晉陽。
二十一年、孝成王卒。廉頗將、攻繁陽、一取之。使樂乘代之、廉頗攻樂乘、樂乘走、廉頗亡入魏。子偃立、是為悼襄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頓丘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繁陽故城在相州內黃縣東北二十七里。應劭云『繁水之北、故曰繁陽也』。」
悼襄王元年、大備一魏。欲通平邑、中牟之道、不成。二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脩』。」 正義。謂行大備之禮也。
二正義。平邑在魏州昌樂縣東北三十里。相州湯陰縣西五十八里有牟山。按。(中)牟山之側、時二邑皆屬魏、欲渡黃河作道相通、遂不成也。
二年、李牧將、攻燕、拔武遂、方城。一秦召春平君、因而留之。泄鈞二為之謂文信侯曰。「春平君者、趙王甚愛之而郎中妒之、故相與謀曰『春平君入秦、秦必留之』、故相與謀而內之秦也。今君留之、是絕趙而郎中之計中也。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三。春平君者言行信於王、王必厚割趙而贖平都。」文信侯曰。「善。」因遣之。四城韓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武遂屬安平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易州遂城、戰國時武遂城也。方城故在幽州固安縣南十七里。」時二邑屬燕、趙使李牧拔之也。
二正義。人姓名也。
三正義。(輿地理志)〔括地志〕云。「平都縣在今新興郡、與陽周縣相近也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太子從質秦歸。」 正義。按。太子卽春平君也。
三年、龐煖將、攻燕、禽其將劇辛。四年、龐煖將趙、楚、魏、燕之銳師、攻秦蕞、一不拔。移攻齊、取饒安。二五年、傅抵三將、居平邑。慶舍將東陽四河外師、守河梁。五六年、封長安君以饒。六魏與趙鄴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新豐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渤海。又云饒屬北海、安屬平原。」 正義。饒安、滄州縣也、七國時屬齊、戰國時屬趙。
三正義。上音付、下音邸。趙將姓名。
四正義。屬貝州、在河北岸也。
五正義。河外、河南岸魏州地也。河梁、橋也。
六正義。卽饒陽也。瀛州饒陽縣東二十里饒陽故城、漢縣也、明長安君是號也。
九年、趙攻燕、取貍陽城。一兵未罷、秦攻鄴、拔之。二悼襄王卒、子幽繆王遷立。
一正義。按。燕無貍陽、疑「貍」字誤、當作「漁陽」、故城在檀州密雲縣南十八里、燕漁陽郡城也。按趙東界至瀛州、則檀州在北、趙攻燕取漁陽城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今饒陽在河閒。又年表曰拔閼與、鄴九城。」
幽繆王遷元年、一城柏人。二年、秦攻武城、二扈輒率師救之、軍敗、死焉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又云『湣王』。世本云孝成王丹生悼襄王偃、偃生今王遷。年表及史考趙遷皆無謚。」 索隱。徐廣云王遷無謚、今惟此獨稱幽繆王者、蓋秦滅趙之後、人臣竊追謚之、太史公或別有所見而記之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年表云秦拔我平陽。」
三年、秦攻赤麗、宜安、一李牧率師與戰肥下、二卻之。封牧為武安君。四年、秦攻番吾、三李牧與之戰、卻之。
一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宜安故城在恆州稿城縣西南二十里也。」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肥纍故城在恆州稿城縣西七里、春秋時肥子國、白狄別種也。」
三正義。上音婆、又音盤、又作「蒲」。括地志云。「蒲吾城在恆州房山縣東二十里也。」
五年、代地大動、自樂徐以西、一北至平陰、二臺屋牆垣太半壞、地坼東西百三十步。三六年、大饑、民訛言曰。「趙為號、秦為笑。以為不信、視地之生毛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徐、一作『除』。」
二正義。樂徐在晉州、平陰在汾也。
三正義。其坼溝見在、亦在晉、汾二州之界也。
七年、秦人攻趙、趙大將李牧、將軍司馬尚將、擊之。李牧誅、司馬尚免、趙怱及齊將顏聚代之。趙怱軍破、顏聚亡去。以王遷降。一
一集解。淮南子云。「趙王遷流於房陵、思故鄕、作為山水之謳、聞之者莫不流涕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趙王遷墓在房州房陵縣西九里也。」
八年十月、邯鄲為秦。
太史公曰。吾聞馮王孫曰。「趙王遷、其母倡也、一嬖於悼襄王。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。遷素無行、信讒、故誅其良將李牧、用郭開。」豈不繆哉。秦旣虜遷、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、王代六歲、秦進兵破嘉、遂滅趙以為郡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列女傳曰邯鄲之倡。」
索隱述贊。趙氏之系、與秦同祖。周穆平徐、乃封造父。帶始事晉、夙初有土。岸賈矯誅、韓厥立武。寶符臨代、卒居伯魯。簡夢翟犬、靈歌處女。胡服雖強、建立非所。頗、牧不用、王遷囚虜。